当前位置:首页 > 供求 > > 正文

汉武帝征讨匈奴四十余年,被当代中国人称赞,却不被古人认可 全球报资讯

来源:妖火说历史V    时间:2023-05-25 12:41:32

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奇袭龙城,至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广利等三路大军共同出击,汉武帝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与匈奴作战。我们当代人都对武帝此举大加称赞,他确实打出了中国人的气势。每每国家受到外敌挑衅后,总会喊出那句令人血脉喷张的誓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原版是汉元帝时期的将领陈汤所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然而,这样的丰功伟绩,在汉朝乃至后来近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却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个时代的三个人:


【资料图】

1、汉宣帝时期的长信少府夏侯胜

2、东汉班固(《汉书》作者)

3、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

三人的观点基本相同,总结起来就是:“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除此之外,班固和司马光都将汉武帝的征伐及其统治比作秦朝暴政,认为他的所作所为已有亡国的迹象,只是晚年幡然悔悟、改过自新,才避免了重蹈秦朝亡国的覆辙。

那么,古人为什么如此诟病汉武帝征讨匈奴呢?

1、好大喜功,轻举虑寡,对付匈奴本有更温和的方式

大汉与匈奴的仇恨,远到刘邦白登之围、冒顿书信戏辱吕后;近到背信失约,屡屡寇边,抢夺财物。而汉武帝即位时,国家经过五十多年的休生养息,国库充余,人民富足,为发动战争提供了所有资源。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大汉与匈奴之决战已势在必行。那么,除了战争,还有其他温和、有效的方式吗?有,而且非常有效!

依匈奴当时的规模而言,不过汉朝一个大县,典型的游牧民族。最重要的是:他们与后世的金、辽不同,没有自己的民族意识、社会形态。这就使得其民风比较野蛮、贪婪、没有远略。根据这些特点,汉文帝时期的大学士贾谊曾提出了一个对待匈奴问题的解决方案:三表五饵。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五个诱饵都具有超时代的远见。

以车服坏其目以饮食坏其口音声坏其耳宫室坏其腹荣宠坏其心

贾谊的这个计策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文化占领!亡国也许让人心痛,可如果文化消失了,那就真是万劫不复了。蒙元、满清都统治过中原,按照当时的历史情境来评说,算是亡国了。但是,我们的文化悠久,从皇帝以下所有人都愿意学习它。久而久之,不管是蒙古人还是满族人,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共同的信仰:中华文化!

当时的汉朝与匈奴,正在执行和亲政策。除了公主外,还有大量的钱、财、物作为嫁妆。如果汉武帝能按照贾谊这个策略,以和亲为由,继续“腐化”其衣食住行,将汉人的习俗一点点渗透下去,也许三五十年,也许百八十年,汉人、匈奴或许便无差异。可惜的是,汉武帝少年天子,年轻气盛,又被窦太后压制数年,终于有机会扬眉吐气,大干一番的机会,哪里还会在意这种“慢工出细活儿”的古董方案。

2、喜怒任情,用人以私,任命将领全部来自椒房之亲

提起汉匈作战时的著名将领,前有卫青、霍去病,后有李广利,他们都是汉武帝宠妃的直系亲属。当然卫青舅、甥二人不单单依靠其显贵的外戚身份,而是在刀枪火海的战场中打出来的功名。但是,他们在某些表现方面的表现可实在不敢恭维。

漠北之战时,卫青为了让自己亲信公孙敖抢占头功,临阵调换李广,终使一代名将含恨自杀;霍去病不体恤士卒,士兵已经饿得站不起来,自己竟然还在蹋鞠(汉代类似踢足球的运动);李广利征大宛时,兵六万,马三万匹。等到回来时,仅剩万余人,马千余匹。史载战死无几,多被将吏贪污。而这三人如此有恃无恐,自然是因为汉武帝的关系,纵然有此差错,依然可以加官进爵。而像李广、积不识这样的边郡名将,不管匈奴多么畏惧,就是不加以重用。长此以往,士兵不免气短,战力大打折扣。

汉武帝贸然发动战争以及任人为亲的作法最被古人所诟病,他晚年在《轮台诏》里也已经深刻地反省了常年征战的危害,也就是司马光所说的“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的原因。可惜的是贾谊的“五饵”之策没有被实施。否则,这个超有远见的计策一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