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供求 > > 正文

绘就八闽大地“爱拼敢赢”新蓝图—福建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观察

来源: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时间:2023-07-07 00:59:21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绘就八闽大地“爱拼敢赢”新蓝图

—福建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观察


(相关资料图)

作者:黄昆仑、向黎鸣、洪治

责任编辑:佟欣雨、张轩玮

解放军报7月6日十版

智能化

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居全国首位

在福建省福清市,全球产量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企业的生产车间内,一片片玻璃沿生产线滑出。左右两排机械臂毫不费力地抓起玻璃,精准叠放在一旁。

在这里工作30多年的郑明生,见证了生产线上“体力活越来越少”的变迁。如今,这条生产线全天候自动运转,偌大的车间工人寥寥无几,智能制造系统自主完成质检、切割等工作。

平时,郑明生只需坐在办公室,就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纵览全局生产数据。应用“智能制造”,车间生产效率提升3成,不良率降低3成。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刻调整。这一过程孕育着产业发展的机遇,也伴随着淘汰落后产能的风险。从“制造”到“智造”,福建省各类产业奋力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以更大力度的科技研发全方位赋能制造业全链条转型升级。

2022年,福建省提出以“揭榜挂帅”方式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并依托工厂遴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企业出题、能者答题,“揭榜挂帅”机制坚持“创新不问出身,以干成事论英雄”。在泉州市产学研金对接大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与一家智能装备企业签约,为企业“智能装备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提供智力支持。该企业负责人陈岳峰说:“此前多亏研究院的帮助,我们的产品完成更新换代、更适应市场需要,所以这次决定继续深化合作。”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福建省7家示范工厂入围,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站在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的新风口上,‘福建智造’升级适逢其时。”福建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兴产业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持续拓展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深度,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绿色化

拓展低碳发展新路径

2.9%的能耗创造4.4%的GDP

垂直超高空间的厂房里,一排排蔬菜正在智能栽培层架上生长;机械臂正有序分摘植物苗;已经成熟的蔬菜,通过传送带运出……在泉州一家“植物工厂”,利用LED光源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无农药、无重金属污染、不用洗就可直接食用的绿色蔬菜,从这里端上全国各地的餐桌。

10万平方米的“光伏屋顶”发电,可实现50%的“绿电”替代,园区每年减少碳排放1.3万余吨。位于厦门的“零排放愿景示范基地”项目,正在探索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新路。

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到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福建省越来越多企业探索绿色低碳的发展新模式,“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湖边遍植高山榕、白玉兰、香樟树等上百种花木,“百果园”里采摘龙眼、荔枝、芭乐、杨桃……很难想象,这座“花园”竟是漳州市一家钢铁企业的厂区。

透过企业超低排放实时监控平台,记者看到空气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大幅低于排放标准。近年来,漳州市钢铁产业不断提升“绿色”产能,着眼“环保、智能化、生态化”,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及工艺技术提升,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与发展共赢。

石油化工行业是传统污染“大户”。在莆田市秀屿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环境污染曾是一大难题。

“即便是全行业的难题,我们也要啃下来。”相关负责人介绍,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出绿色高效的生产新工艺,实现“原料—产品—原料”的生产闭环,将原料苯的利用率从75%提高至99%以上,填补了国内外化工行业的一项技术空白。如今,通过废气废液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该项目各装置之间实现各类原辅料“吃干榨净”,平均每年节约标准煤6000余吨。

“2022年,福建省以约占全国1.3%的土地、2.9%的能耗,创造了4.4%的经济总量。”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探索美丽福建建设实践模式,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成为福建省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融合化

“手牵手”释放新动能

平均1.7秒下线一组电池

“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长约10倍,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施惠财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人惊喜不已。福建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缘何如此迅猛?

6月下旬,记者走进宁德市一家新能源科技企业的生产车间。繁忙的流水线上,智能机械臂正将搅拌均匀的浆料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均匀涂覆在厚度仅6微米的铜箔上。

作为锂电池行业的首座“灯塔工厂”,封闭式生产仪器、恒温恒湿的生产线彰显着整座工厂的智能化和先进技术,整个生产区只保留少数操作和检修人员。

“灯塔工厂”,代表着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世界经济论坛对于这家“灯塔工厂”给出的评语是:“3年内实现了在生产每组电池耗时1.7秒的速度下,仅有十亿分之一的缺陷率,同时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5%,每年的能源消耗降低了10%。”

“动力电池行业已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灯塔工厂”是他们追求“极限制造”的成果——极快的生产速度、极精的制造工艺、极高的质量要求。

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是若干产业门类的简单拼盘,而是一个内部存在有机联系、功能互补的复杂生态体系。“极限制造”依靠企业1万余名研发人员的努力,也同样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合发展。距离“灯塔工厂”不远处,坐落着另一家智能装备企业。他们自主研发的新能源动力电池模组智能焊接系统,能够大幅提升动力电池生产效率,在“灯塔工厂”得到广泛应用。

“2015年,我们从上海迁到宁德落户的时候,还只是一家小微企业。”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乘着产业融合的东风,产品不仅远销海外,市场份额更跃升至行业第一。

产业集聚发挥“虹吸效应”,宁德不断抱起“金娃娃”:产业链龙头企业在宁德“聚木成林”,200多家“小巨人”企业配套布局,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4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曾经的中国东部沿海“黄金断裂带”,华丽转身为“黄金增长极”。

滴水穿石的拼劲、久久为功的干劲,让宁德这只先飞的“弱鸟”,成为引领福建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领头雁”。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潮起东南,“智造”未来。2022年,福建千亿产业集群从16个增至21个,产值3000亿以上产业集群达8个。施惠财告诉记者,产业集群不仅是规模的增大,更是通过融合发展实现“1+1>2”的效果。“下一步,福建将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努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施惠财说。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

关键词: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