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供求 > > 正文

23年电网建设大年,把握特高压+储能的结构性的机会_最新消息

来源:行业报告研究院    时间:2023-02-18 07:14:09

投资建议: 总量方面,23年国网预计投入电网投资5200+亿元,同比增长约4%,投资额首次突破5200亿元。投资结构方面,我们认为电网投资重点将聚焦在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主要是特高压直流)和加强主网架、抽水蓄能、调度系统等方向,2023年有望开工6直2交,直流开工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未来6个月内随着特高压物资招标持续推进,产业链公司订单弹性极大。我们看好上述细分赛道外,建议关注“电力设备+储能”的优质公司,储能赛道高景气,有望打开相关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各省峰谷价差进一步拉大,工商业储能处于爆发前期,中压电气设备公司凭借大工商业客户积累存在切入优势,建议重点关注。

重点推荐: 1)特高压产业链: 国电南瑞,思源电气,关注许继电气,派瑞股份,平高电气; 2)电力设备+储能主线: 南网科技、金盘科技、四方股份,关注海兴电力、科林电气、苏文电能、金冠股份、双杰电气、江苏华辰等。


(资料图)

23年电网投资总量达到历史高点,重点投资方向集中在网架建设、智能化等方向,首推特高压直流产业链

“十四五” 投资额“稳”字当先,关注各环节结构性变化。 预计“十四五”期间,国网年均投资额高位稳定在4700-6000亿元左右,其中2022年国网计划投资额达5012亿(全口径)、同比+2%。上半年投资额超预期,但下半年因疫情影响项目执行进度、特高压核准审批不达预期,导致全年投资额不达预期。展望2023年,国网计划电网投资约5200+亿元,同比+4%,疫情防控放松,有望顺利执行遗留项目,叠加大基地建设提速、新能源消纳问题更为凸显。 双碳大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有望迎来结构性机会,特高压、配网智能化、储能等方向有望受益。

数据来源:国家电网,东吴证券研究所

特高压建设规划方面:

清洁能源大基地外送需求+新基建逆周期调节两大因素刺激,23-24年特高压投资规模有望达到历史最高点。 从历史上看,我国特高压 整体经历了三轮建设期。2014年5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启动了第一轮特高压“4交5直”的密集落地,第二轮是2018年9月新一轮输变电建设计划提出了“7交5直”的特高压规划目标,但项目核准开工的节奏显著放缓,建设周期横跨“十三五”到“十四五”。2020年“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电网发展的主题,以解决清洁能源基地外送的特高压输电工程迎来了第三轮建设高峰期,同时21-22两年疫情持续影响工程开工节奏,23年疫情管控放松后通过特高压建设拉动投资实现逆周期调节,双重因素刺激下,23-24年特高压投资规模有望达到历史最高点。

9直3交密集核准开工,新增规划有望持续超预期。 根据十四五能源规划,有“9直3交”12条特高压工程计划建设投产,我们认为特高压新线路的规划基本上围绕着清洁能源大基地建设以及省间互联通道开展规划和建设。 1)增量: 西北风光大基地、省间电力现货交易有望催生特高压外送通道的需求; 2)存量: 提高存量线路利用率(2021年新能源输电量仅占输电容量30%左右),部分风光大基地围绕存量线路(结合存量煤电)去选址。 我们认为,目前在运和在建的特高压通道可以基本满足第一批大基地的外送和消纳需求,但根据第二批大基地的规划,在运和规划的线路已无法满足二期项目的装机和外送需求,外送通道资源趋紧,因此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线路规划(新增5条线路规划)和相关投资有望增加。

23年特高压高速推进,开工和核准节奏有望超历史最高值。 根据国网规划,23年预计核准“5直2交”,开工“6直2交”,特高压直流开工规模为历史最高值(15年开工5条直流),投资额有望超过1000亿元。之前市场预期2022H2核准开工“4交4直”,但由于22年下半年疫情爆发以及沿线核准进度不及预期,实际仅核准4条交流(无直流)。

表:电网总体投资测算

数据来源:国家电网,东吴证券研究所测算

项目进展方面:

特高压直流: “十四五”规划中金上-湖北已完成环评,陇东-山东已通过可研评审,哈密北-重庆&宁夏-湖南已进入成套设计阶段(接近核准),我们认为计划开工6条直流的确定性极强。

特高压交流: 南昌-武汉、川渝1000kV联网特交工程22年已完成核准并开工,“十四五”规划中张北-胜利(锡盟)特交工程已开展物资招标,根据国网计划,23年预计新增1000kV阿坝-成都东特高压交流工程,因此我们预计23年将会有核准开工2条特高压交流。

潜在新增规划方面, 根据国网两会以及各省的能源规划,为了满足清洁能源大基地二期的外送需求以及各省新能源和网架建设的需求, 我们预计还有至少10条特高压线路将列入建设规划中,建设可持续性极强!

图:“十四五”规划线路

数据来源:国家电网,东吴证券研究所

表:“十四五”及“十五五”规划线路及进展。

数据来源:国家电网,东吴证券研究所

设备投资测算:

特高压项目建设约30%投资集中在换流站里的电气设备 ——直流核心设备招标单线近39亿、交流核心设备单线近24亿(交流主要是1000kV组合电器价值量高)。从弹性和投资持续性综合考量,许继>西电>平高>南瑞、四方、特变。其中,南瑞、许继在特高压直流核心设备换流阀、直流控制保护方面CR2约80%。

表:特高压交直流单线路核心设备投资额测算

数据来源:国家电网,东吴证券研究所测算

表:关键公司弹性测算

数据来源:东吴证券研究所测算

新能源消纳+特高压线路增多,倒逼电网持续加强交流网架。 外送特高压直流不断增加,我国形成了世界最大的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但因送受端直流落点密集化、但一直流送电功率聚合化等导致电网呈现出强直弱交的形态,容易发生 单一故障向连锁故障转变和局部扰动向全局扰动扩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国网将持续加强对交流网架的投入,相关设备招标将保持快速增长。

23年一次设备招标量快速增长,全年增速有望维持30%以上。 主网招标一次设备招标量保持快速增长,23年第一批输变电物资招标,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等一次设备招标量增速较快,二次设备稳健增长。展望23年,变压器、组合电器等一次设备招标量有望维持30%以上增长。

表:国家电网变电设备招标情况(截止到23年第一批)

数据来源:国家电网,东吴证券研究所

电力设备+储能,第二增长曲线赋能高弹性

国内大储22年开始放量,23年有望延续高景气。 大储在国内储能装机中占据主导地位。2021年中国新增装机为2.5GW/4.6GWh,分别同比+82%/+88%,电源侧、电网侧储能占当期储能装机的93%,大储在我国储能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2年国内储能累计装机10GWh,同比+117%,储能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图:22年储能装机量

数据来源:北极星储能网,储能与电力市场,东吴证券研究所统计

国内峰谷电价差持续上涨,工商业储能经济性凸显: 上海、湖北、河南等多地更新峰谷电价政策,尖峰/低谷电价浮动差异提高(如上海1.5倍电价模式下峰谷电价差最高达到1.88元/kWh,普通代理购电模式峰谷电价差也高达1.573元/kWh)。22年有16个典型省市的平均价差超过0.7元/kWh,峰谷价差套利的经济性凸显。随着分时电价政策的不断优化,峰谷电价差增加或将提振工商业储能的装机需求和与盈利能力。工商业储能可利用电网峰谷差价打开盈利空间。与此同时,浙江等地实施“两充两放”模式,根据CNESA测算,每日两充两放策略通过增加日循环次数的投资回收期在5年左右。两充两放模式兼并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对电网运行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图: 23年1月各省峰谷价差

能耗双控限制,配储增强用电稳定性。 此外,限电限产政策可能引起用户的用电担忧,对电力稳定性造成一定冲击,工商业的业主能源需求上升。国内企业欲实现降低能源成本、维持运营水平、保证紧急备电,工商业储能或将成为重要途径。可通过削峰填谷维持储能系统平稳运行,在提升发电利用效率的同时,在限电时段保障正常生产。

电力设备在电气设计、装备研发等有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切入储能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电力设备主要分为一次和二次装备,近年来国网在持续推进一二次融合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大多数龙头公司在这两个领域均有所布局,双碳战略带来的新能源高比例渗透、电力电子设备高比例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为很多传统电力设备龙头带来了第二增长曲线。

观点重申:

投资建议: 总量方面,23年国网预计投入电网投资5200+亿元,同比增长约4%,投资额首次突破5200亿元。投资结构方面,我们认为电网投资重点将聚焦在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主要是特高压直流)和加强主网架、抽水蓄能、调度系统等方向,2023年有望开工6直2交,直流开工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未来6个月内随着特高压物资招标持续推进,产业链公司订单弹性极大。我们看好上述细分赛道外,建议关注“电力设备+储能”的优质公司,储能赛道高景气,有望打开相关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各省峰谷价差进一步拉大,工商业储能处于爆发前期,中压电气设备公司凭借大工商业客户积累存在切入优势,建议重点关注。

重点推荐: 1)特高压产业链: 国电南瑞,思源电气,关注许继电气,派瑞股份,平高电气; 2)电力设备+储能主线: 南网科技、金盘科技、四方股份,关注海兴电力、科林电气、苏文电能、金冠股份、双杰电气、江苏华辰等。

表:公司估值表(截至2023年2月14日)

数据来源:Wind,东吴证券研究所,未评级公司盈利预测来自Wind一致预期

风险提示: 电网投资不及预期、特高压线路建设不及预期等

关键词: 东吴证券 电力设备 国家电网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